遼寧阜新昔日礦坑今成打卡地
發布時間:2025年09月10日
9月9日,遼寧阜新市發布海州露天礦治理階段性成果。
海州露天礦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露天煤礦,曾為國家能源安全與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。2005年閉坑后,面臨地質災害、生態退化等多重挑戰。近年來,阜新市堅持科學評估、系統治理,逐步探索出一條“修復治理與開發利用并重”的可持續發展路徑。
阜新市建立了科學的分區治理體系。依據風險評估將礦區建立差異化管理。注重修復與開發協同,打破“為治理而治理”的單一模式,統籌“治理—生態—產業—運營”全鏈條,突出生態、經濟與社會綜合效益。依托礦網、瓦斯、地熱等存量資源,構建“以存促增、以用促治”的回補機制,降低全生命周期治理成本。
治理過程中重點項目扎實推進。2018年以來,阜新共實施13個治理項目,累計治理面積達1.71平方公里,占礦坑總面積的26%。目前邊坡穩定性顯著增強,地質災害風險得到有效控制。生態修復方面,目前已人工修復礦坑4500畝,自然恢復1200畝,周邊空氣質量顯著提升。今年實施的礦山公園提升改造項目,作為2025年竣工的民生實事項目,阜新市重點對環坑路及周邊綠化景觀進行改造升級,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,逐步探索形成了“以治理改善生態,以生態服務民生”的礦山綜合治理“阜新模式”。煥然一新的礦山公園,為市民提升了獲得感與幸福感,高峰時期每天游憩觀光運動人數近萬人,成為城市南端熱門地標和休閑打卡地。
今年,阜新市對海州露天礦歷史博物館進行改造提升,恢復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省級科普基地的參觀研學使用功能,將有望成為城市文旅融合與城市更新的“新引擎”。未來阜新還將利用機修廠舊址打造文體旅商綜合體,推動煤矸石資源化利用,并在國家礦山公園中融入工業遺跡景觀,形成“工業歷史+生態產業”特色模式。